看书地

繁体版 简体版
看书地 > 大别之巅 > 第25章 岔路口(一)

第25章 岔路口(一)

越是黑暗,越渴望曙光;越是民不聊生,越期盼太平。¢x¢n*s-p¢7^4¢8,.~c¢o·m/就在黑暗与曙光交织的时候,商城,这个弹丸之地,迎来了一缕艳阳。

二三年春,北平上学的GCD员吴靖宇回老家商城,外号“假洋鬼子”。因为他是个白干白净的小伙子,鼻头大,说话带京腔,总戴一顶帆布帽,与当地人不一样。当地人见到他,总感到不太舒服,要说哪地方不舒服,又说不出来,使劲儿找,都说他端过洋木盏子,喝过洋墨水,总给人洋人的感觉,就是方言,也说得不那么地道了,好像烧酒兑了水,咀嚼,怪怪的,于是就暗地里送了个外号:假洋鬼子。

国共合作时,李鹤鸣就让人把吴靖宇请到县衙,问了些北平的情况。吴靖宇就跟他谈了许多资产阶级革命的大道理,还说了孙总理就是比袁世凯好,正中李下怀,于是问他想干啥,吴说想教书。李说,你是大才,要不,到我这来当秘书?吴摇头晃脑说,自己不会写,再说了,肚子里的墨水都是在北平学的,太斯文,在这里恐怕用不上。

李心想,此人打扮不伦不类,讲话咬文嚼字,还戴副眼镜,站在那儿摇头晃脑,该说不该说的,都说,口无遮拦,这样的人,若留在身边,万一形势一变,擦枪走火,惹出事来,连累自己,不划算,于是冷笑点头,也就放弃。

但是,吴靖宇有文化,又是大家子弟,又是从北平回来的,知道的事情又多,在商城实属稀罕物,比较有影响力,于是就遂他的愿,介绍在一小当了一个文化教员。

吴靖宇到一小,利用教书之余在师生当中介绍北平情况,传播马克思主义,吸引了许多人。特别是课堂上,他语言诙谐,谈吐幽默,抽科打诨,不拘一格丑化北洋军阀,介绍陈先生李先生等大家都没听说过的人物,都是师生不知道的新鲜事儿,让商城学子大开眼界,于是,吴靖宇周围就聚拢了一个小团体。_d.i.n/g.d`i-a_n/s¢h!u.k¨u\.?c.o/m?吴也趁机考察了一些人,把那些进步师生组织起来,成立读书会学生会,发展教员胡功辉、学生钟启泰、邮政员马石生入党,还成立了商城县第一个党团组织。

二四年,从上海回来的蒋光慈到南溪,接触詹谷堂,发展詹谷堂、李梯云、漆德宗等六人为党员,利用讲学之机到县城,见到了许多进步青年,联系上了陈慕尧、易昌德、袁明朗等早期的几个GCD员,传达了国共合作精神,特别指出:一是严守秘密,绝不能暴露真实身份;二是可以私人名义加入国民党,甚至入国民党机构工作,发展党员,壮大革命队伍。

蒋光慈到商城县城,也有人介绍他认识吴靖宇,他接触一次,知道吴靖宇是GCD员,饭桌上,吴靖宇很露骨地大谈共产主义理想,还询问蒋是不是党员,蒋光慈说,我是写小说的,了解的是民生,对于这党那党,不感兴趣。这么一说,对不上茬口,也就散伙。

散伙了,蒋光慈又找到他发展的党员詹谷堂,对他说,要保持我党的独立性,看问题要看长远,不能短视,万一两党不和,到时候咋办?再说了,国民党内部对我党的看法也不一致,有人反对,有人赞成,还有人做墙头草,风吹两边倒,在这种情况下,我们要保持警醒,只有小心,才无大错,你们一定要记住。说过,蒋光慈又待了一段时间,然后离去。

后来,以陈慕尧、江镜文等同志为骨干,在南街办了个杂志社,吸收隔壁商店老板的儿子张明华当店员,说是卖书,摆放书架上有四书五经、诗词歌赋、元曲词话等,在书社的地上室藏着不少进步书,由化名涂磊的GCD员从上海购买过来的,里面有《新青年》《GCD宣言》等。·2.8-看′书?网` ·更,新¢最~全^为了配合北伐,党组织分别在关帝庙、南溪、金家寨等地建立农会,领导农民斗争,借机宣传联俄联共帮助工农等有关政策。

这些,因蒋该死发动的反革命“四一二”政变,都变得严峻起来。此时,李鹤鸣翻脸不认人,命令王继亚逮捕吴靖宇,游街示众不用说,还把吴靖宇的脚趾头全砍掉,说是这双脚就不该要,漂洋过海走那么远,还不是真洋鬼子,还是个冒牌货,带回来什么?赤匪。赤匪,赤脚,一字之差,就是这双光脚惹的祸。回来了,还不安分,还到处跑,赤化民众,罪恶滔天,食肉寝皮,罄竹难书。

因吴靖宇骨头茬子太硬,就用钢丝把他的琵琶骨穿透,游街过后拉到西河湾砍头,再把吴靖宇的头用钢丝穿着挂在城墙上。

农会秘书李书明,组织农会骨干袭击岗哨,牺牲了四名GCD员,抢回吴靖宇头颅,他自己因伤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